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纸张在中国的使用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。从刀耕火种的年代所使用的甲骨,到战国春秋时的沉重竹简,人们一直都在寻求一种既能记载各种符号又轻便实用的的特殊载体。直到汉代,人们终于发明了纸,纸的发明使得已有的文明得到广泛的传播。国画和书法作品,无一不是创作在纸上的,这是国粹。
而在神州大地上,另一种纸的艺术也同样肩负着传递民族文化的使命,这就是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——剪纸。只需一张纸和一把剪刀就能剪出千变万化的图案,由此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。本文谈谈河南剪纸。
河南剪纸历史悠久,南宋周密的《志雅堂杂钞》中,就有一段是描写汴梁(开封)城里出售剪纸的盛况:“昔京都大街,有剪花样者……。一少年,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,独擅一时之誉。”由此看来,早在宋代,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,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,而且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。
盛行于河南广大地域的传统地方剪纸,其思维观念,仍没有摆脱崇神意识的本质,其动机在于冀求人类与“神灵”的交感,尽管在寻求表达方式时,其间含有多种隐喻手法(为地域文化所包容),但其全部意义,总是与人类的生存需要和愿望(求安、趋利、辟邪)紧密相连。
著名剪纸作品《天地神》、《求雨》、《谷神》等,就表现出庶民百姓无法与天灾人祸抗争时,仰仗神灵、魔力来驱邪避害,以求家室安宁,五谷丰登的愿望。
与云贵、陕甘等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相比较,河南剪纸似乎已超越了早期人类对虚幻动物精灵,或直观的“生殖图腾”崇拜的表现形式,而进入了封建社会佛、儒、道的神权、礼教的思维制约时期。
剪纸《舞狮》的形象表征是舞狮活动,然而民俗内涵则是藉舞狮暗喻“子孙繁衍”。图中舞狮者的性特征为男性,手舞“双绣球”,象征雄性的昂扬形象,在中原民俗活动中是“祈子”的行为。在这里,人类本能中的繁衍意识,已被纳入“三纲五常”中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封建伦理规范之中,这种思维规范一旦通过剪纸形式展现时,便极易为地域群体所理解、共认。
河南民间剪纸的大部分内容,都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。喜花(结婚时用)《鸳鸯戏莲》是表现人们希望“婚姻美满、白首偕老”;窗花《金虎送钱》(视虎为万能吉祥物),则是期盼“生活富足、金钱遍地”;《牧羊人》、《庄稼汉》、《喂猪》、《拉洋车》等,则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生活。
随着时代的变革,河南人传统的民俗观念逐步淡化,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起点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